我的笔记选择之路


最近清理旧电脑的时候,因为自己的一系列误操作加上某些软件自身的缺陷,最终导致了我的所有技术笔记毁于一旦,经过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最终可能挽回十分之一。具体过程和原因不再表述,但这件事使得我重新开始思考记笔记这件事情。
推荐:★★★☆

索引

当前场景

  • 在今天之前,其实我使用这款 Quiver App 已经近两年了。期间无数次想要切换到别的软件,都以自己的懒散而作罢。最终,我尝到了苦果。于是我痛定思痛,准备这次一次性迁移数据,并且换用新的笔记软件。

  • 先说下为什么我一直想切换别的软件,因为使用过程中文档内容会时不时突然消失。要解决这个 bug 也很简单,重启试试就可以了。但这点其实非常影响体验,你会害怕里面的数据是否真的丢失,而到如今,真的丢失了。

  • 其次就是它的同步功能很鸡肋,没有一个直观的提示同步进度导致我无法判断它究竟是否同步完成。除了 icloud, 其他的选择也并不多。

  • 最后就是它的社区生态。这款软件距离上次更新已经近一年时间,看起来这个软件被它的开发者都给遗弃,更别说开发新功能或者解决历史问题了。这次数据丢失,我提了 issue 并且发了两份邮件,结果都石沉大海,没有音讯。

  • 剩下的,除了编写体验不那么好,也能勉强使用,于是我就这么将就用了两年时间,直到发生这次 P0 级故障。

  • 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别的替代品,除了自己的懒散以外,我也一直没认真思考过自己真正的需求是哪些,究竟哪些功能点是不可或缺的;哪些是锦上添花的;哪些又是可以替代的。所以现在决定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所需。

个人需求

使用需求

  • 关于笔记,个人而言,主要是指技术笔记,功能上必然少不了支持 md , 这点是最大的刚需。这里技术笔记是核心,但也不排除其他的生活类笔记,而 md 的格式也是完全支持且方便查看的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md 支持并不是指导出格式,而是指编写时或复制时的源文件格式。有些功能强大的笔记软件让我比较意外的是,竟然不是完全支持 md 语法,亦或是它的编写源格式太丰富,按功能而不是按格式区分,其实并不方便。

  • 其次是预览模式,尽管 md 的写法已经足够清晰明了,但相对于它生成的结果而言,还是显得捉襟见肘。所见即所得是比较常见且友好的处理方式,不过我对所见即所得并没有那么强制的需求,只是常规的预览模式就可以,例如分栏预览。又或者即便没有预览视图,那么一个美观的界面也是不赖的替代品。

  • 至于用户体验,它是种玄学,就像有的人说不清哪里好,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。

    • 单纯从编写体验来说,个人感觉 TyporaBear 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。这清爽的界面就自带专注加成的效果。面对着它,你不写,就是一种亏待。
    • 快捷键操作,如果一个软件能快速地在预览和源代码模式之间切换,能快速在文档之间切换,这个体验也是极好的。
    • 关于其他方面,有些软件可以把操作步骤尽可能的简化,例如创建文件、整理目录,一次点击、一次拖拽即可搞定,这种懒人操作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舒适感——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玄学吧。

组织需求

  • 强制性的需求还有一点,就是文件管理系统。

  • 原来我以为,所有源文件放任给软件自己管理、自己生成即可。直到这次数据丢失,才发现 md 的源文件是王道。虽然它可能会成倍增长你的文件数量,但也逼迫你去精简你的文件,简化你的组织结构。

  • 有些软件不支持目录结构是让我很意外的,我理所当然觉得笔记类软件应该具备目录管理功能的。尤其是当多个笔记混杂在一起时,例如技术类笔记,生活类笔记,又或者按工作内容划分,目录就可以很好地分类管理这些笔记了。

  • 除此之外,标签是我从另一个维度去划分笔记的方式。例如工作和生活这两个目录分类,我同时又会以技术文档、绩效、未来规划、技术探索等标签作为另一种管理。标签和目录可以双向定位,方便归纳和对比同类笔记。

隐性需求

  • 云服务是一把双刃剑,选对了无缝衔接,选错了欲哭无泪。我显然是后者。icloud 无法恢复文件令我对它失望透顶。所以在云服务的选择上,我没有那么重视了。有许多人选择放在 github 上,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,省去了云的费用,还逼迫自己手动去更新。手动更新虽然比较麻烦,却会让你对自己的文档更加熟悉,更加了解。每一次变更都能做到心中有数。

  • 支持 ios 客户端也是次重要的需求,就个人而言,其实很少在手机上看文档,但若需要时,不怕一万就怕万一。当然这种场景很少,所以我把他排在隐形需求里。

  • 对其他服务的支持,有自然是最好的,没有也不会强制。对我来说,笔记的记录首先是给自己看的,分享的需求并不强烈,所以对导出成什么格式,支持什么格式不强求。至于待办列表,提醒事项等等就都是锦上添花的功能了。

一些笔记的试用体验

  • 其实决定我使用一个记笔记软件的决定性因素,往往在于它不支持什么。下面是我试用部分主流的笔记软件遇到的部分问题,让我直接劝退弃用了。

  • Notion: 作为一个很喜欢使用标题来区分段落的用户,我万万没想到它对 h4 h5 h6 四五六级标题竟然不支持,而且它似乎也不支持原生 md,有时候我就只想写写 md, 我不关心它里面有多少强大的 block. 我只关心我的需求能实现。

  • Ulysses: markdown 支持不友好,没有预览功能。

  • Vnote: 界面太过复杂,乍一看以为是 Word 文档,眼花缭乱的布局使我劝退。

  • Notable: 网络不稳定,几十分钟内竟几次提示已离线,而且试用不能建立文件夹(也可能是我没找到功能点——但如果设计的就这么隐蔽的话那也还是罢了)。

  • Typora: 文件管理薄弱,仅支持同目录查看,但不方便创建和组织文件,也没有标签功能。

  • Bear: 完全没有文件管理功能,只提供了标签管理。

笔记类软件横向比较

  • 我把我的关注点,统一整理列举如下,对比了自己使用过的几个软件。
笔记 App 云同步 mac 客户端 ios 客户端 md 源码 md 语法支持 目录结构 文件管理 标签支持 所见即所得 预览模式 稳定性 用户体验 社区
Obsidian ⚠️ ⚠️ ⚠️
Typora ⚠️
Bear ⚠️ ⚠️
Notable ⚠️ ⚠️ ⚠️ ⚠️
Notion ⚠️ ⚠️ ⚠️ ⚠️
Ulysses ⚠️ ⚠️ ⚠️ ⚠️
Quiver ⚠️ ⚠️ ⚠️

我的选择

  • 我的最终选择是 Obisdian,是的,可能它又有些小众,可它的实际使用体验使我爱不释手,在我眼里,它有着极强的潜力待兑现。

  • 首先是它组织文件的方式令人惊艳,所有文档即是 md 格式源文件,Notable 也能做到这点,但是不如它丝滑。它在侧边栏上就可以操作文件夹,生成 md 文件,然后通过拖拽,可以将它们完全按我喜欢的方式组织。

    • 至于静态文件,例如图片,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保存,目前我选择放在统一的目录中,这样方便一起维护。
  • 其次整体的界面十分清爽,虽不像 Typora 这般极简设计,却也有着独到的味道。恍惚间我以为自己在用简化版的 Vscode. 而经过我一段时间的使用和观察,几乎可以肯定,它就是类似 Vscode 的编写方式,它很可能也是 js 编写,运行在浏览器中,接着用 Electron 套了个壳。

  • 最后是编写体验也不错。它对快捷键天生友好,可以通过快捷键快速切换预览模式,切换主题,侧边栏展开打开,甚至还能通过快捷键直接切换文件,这是多少笔记软件都无法做到的啊。

    • 除此之外,它还有着一个命令面板。像极了许多编辑器,在这里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。
  • 最终我决定选择它,再结合 github 的能力,每隔一段时间做备份,保存上传。在以上这些功能的加成下,我发现心急手快的时候,甚至可以直接在编辑器中书写编辑,因为它让我像管理一个正经的 git 项目一样去管理我的笔记了。

小结

  • 曾经在一家公司时,和类似 CTO 角色的大佬谈话,他给的个人发展建议是系统管理自己的知识很重要。当人成长越来越远的时候,需要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统筹管理。碎片化的知识很难给人带来帮助。

  • 工作越久,越觉得这一点深有体会。虽然我现在的整理还是比较薄弱,但也是随着不断的记录,我才能探索出一条完美的笔记之路。

  • 最后贴一张 Obsidian 使用截图吧。


你可能还不知道的 flex 属性细节 项目中 React hooks + context + ts 实战及体会

评论

Your browser is out-of-date!

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. Update my browser now

×